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辽宁工业大学建设最早、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工科学院之一。其前身是锦州工学院的机械二系,历经材料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沿革发展,于2009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系和材料加工工程系2个教学系,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个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近1000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示范专业及国家特色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辽宁省普通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2年获批辽宁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IWE)培训资质,形成了“国际焊接工程师(IWE)+机器人焊接工艺师”双认证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于2023年设立,聚焦电池储能材料设计与研发,强化新能源器件的制造与质量评价能力,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以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大力加强学科和平台建设。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拥有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工程领域),在读研究生200余人。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于2002年获批辽宁省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于2010年入选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学院拥有辽宁省汽车新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汽车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汽车材料轻量化工程技术中心,以及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科研和教学平台。近年来,学院整合实验资源建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材料工程中心、材料计算与虚拟仿真中心。
学院拥有高水平师资梯队,现有教职员工61人,专任教师博士占比93.8%。其中,辽宁省高校专业带头人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兴辽英才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2人、万人层次6人;辽宁省教育厅创新人才1人,13人入选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3个,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
学院深度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2项,出版教材11部;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材建设奖3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4门、校级精品示范课程13门,国家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创新教研机制方面,获批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先进材料工程现代产业学院)、辽宁省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现代热处理行业人才培养虚拟教研室)、辽宁省首批“双千计划”微专业1个(材料工程)。
学院的科学研究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在合金凝固理论与控制技术、外场控制技术及应用、亚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新型金属材料及其精密成型技术、材料表面改性及处理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制备技术、特种陶瓷材料设计及制备技术、高纯材料制备理论与控制技术等研究方向具有特色优势。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收录400余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学院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特色学院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营造出“五育并举”成长生态。通过校企协同实训、职业技能认证、创新创业赛事孵化等路径,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职业竞争力。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热处理创新大赛、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项40余项、省级奖项200余项。近五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3%以上,为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输送大批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获社会广泛认可。
学院始终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新材料战略需求与辽宁工业转型升级主战场,深耕材料科学前沿领域。依托重点学科与科研平台,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引擎,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路径,持续输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与标志性科研成果。学院矢志建设成为服务辽宁振兴、支撑产业变革的材料学科高地,热忱欢迎莘莘学子与业界同仁携手共进,共铸材料强国的时代新章!
(更新时间:2025年7月)